
郑州品牌定位:三步定位法,让科技产品成为用户刚需
去年,一位创业者带着团队耗时两年研发的智能手环找我咨询。这款产品能监测30种健康数据,价格却不到竞品的一半,但销量始终低迷。当我问“你的用户是谁?”时,他回答:“所有关注健康的人”。这个看似正确的答案,恰恰暴露了产品定位最致命的误区——把“所有人”当目标用户,等于没有用户。
一、用户定位:从模糊画像到精准狙击
高科技产品最忌“大而全”,真正的用户定位要像激光制导般精准。某新锐扫地机器人品牌早期将用户锁定为“一二线城市28 - 35岁的新手妈妈”,通过三个关键标签构建用户画像:
- 时间稀缺(职场与育儿双重压力)
- 品质敏感(注重家居环境健康)
- 科技尝鲜(习惯使用智能家居APP)
基于此,他们在产品中强化了APP远程托管、儿童安全锁、除菌率实时显示功能,上市三个月即跃居品类TOP3。这印证了行业共识:用户定位不是选择题,而是排除法。与其追求广泛覆盖,不如集中火力解决特定人群的深度需求。
二、场景定位:找到产品的“关键时刻”
特斯拉早期推广时,敏锐捕捉到精英群体“商务社交”的场景需求。他们的展厅常设在高端商场,试驾路线刻意经过金融区地标,让车主在15分钟的体验中,既能感受百公里加速的刺激,又能完成一次隐形的身份展示。这种场景绑定策略,使产品价值具象化为“科技新贵的移动名片”。
对于科技产品,可运用“场景三层分析法”:
1. 基础场景:产品必须解决的核心痛点(如扫地机器人的地面清洁)
2. 增值场景:用户未明说的期待(静音模式不影响宝宝睡眠)
3. 情感场景:使用带来的心理满足(朋友来访时的科技感炫耀)
三、价值定位: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语言
大疆无人机曾陷入“参数竞赛”的误区,直到将核心价值重新定位为“上帝视角看世界”。这个转变源于一个用户故事:婚礼摄影师用无人机拍摄时,意外捕捉到新娘父亲在角落偷偷抹泪的镜头。团队意识到,用户需要的不是4K像素,而是“永不缺席的人生视角”。
科技产品价值定位的黄金公式:
技术特性(What) × 使用场景(Where) = 情感共鸣(Why)
例如某翻译器的成功,不在于支持118种语言,而在于“让不会外语的奶奶也能独自环游世界”的情感穿透。
四、差异化破局:看不见的战场
苹果手表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,开辟了“健康监测”的差异化赛道。这个战略来自对竞品的降维打击分析:
- 传统智能手表:比拼硬件参数(心率、血氧检测精度)
- 苹果生态:对接三甲医院远程诊疗系统
当竞品还在比较数据误差时,苹果已让用户实现“戴着手表看专家号”。这种从产品竞争跃迁到生态竞争的思维,正是差异化的高阶玩法。
案例启示:智能门锁行业的定位突围战
某品牌通过“安全焦虑→情感守护”的定位升级,完成市场逆袭:
- 初期定位:C级锁芯 + 指纹识别(陷入技术参数比拼)
- 升级策略:绑定“加班族深夜回家”场景,主打“开门瞬间自动亮起的暖光灯”
- 传播语:“比指纹更快的,是等你回家的那束光”
这个转变让产品溢价提升40%,复购率增长3倍,印证了“技术是骨架,情感才是血肉”的定位真理。
结语:定位是动态博弈,不是一劳永逸
在深圳科技园,每天有37个智能硬件新品面世。但真正能占据用户心智的,永远是那些把定位当作“用户需求翻译器”的产品。当你下次设计产品时,不妨先回答这三个问题:
1. 我的用户今天遇到了什么具体难题?
2. 这个难题在什么场景下最让他焦虑?
3. 我的解决方案会让他想和谁分享?
答案清晰之时,就是产品跨越同质化红海之日。
上禅总监微信
扫一扫添加

上禅品牌策划公众号
扫一扫关注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