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Z世代根本不逛超市?快消老板必须看懂这3个消费场景迁移
凌晨两点的大学城便利店,货架前挤满穿着睡衣的年轻人。他们举着手机边拍边笑:“这个辣条包装居然印着考研上岸符!”“快看收银台小哥神似王鹤棣!”货架上的薯片、泡面早已不是充饥工具,而是朋友圈的社交货币。当传统商超还在用“满99减30”的促销海报苦等顾客时,便利店早已成为Z世代的“线下朋友圈”——这里不卖生活刚需,只贩卖15秒的快乐碎片。

迁移一:从“囤货式采购”到“便利店自拍经济学”
超市曾是大学生的周末必修课:推着购物车横扫促销区,成箱囤积泡面纸巾。如今走进校园宿舍楼,你会发现00后的储物柜里只有三样东西——迷你电煮锅、巴掌大的调料分装瓶,以及塞满便利店小票的透明手机壳。
某国产零食品牌做过一次实验:把同一款虾条分别铺进超市和连锁便利店。超市渠道月销3000袋,便利店却卖出2万袋。秘密藏在收银台旁的“自拍友好区”——货架上挂着日落灯,膨化食品包装印着“暴富符”“考试玄学贴纸”,就连冰柜玻璃都贴着“对镜拍显瘦角度指南”。年轻人买的不只是零食,是朋友圈九宫格素材。
底层逻辑:Z世代购物车里的商品必须满足三重属性——能发抖音、能当拍照道具、能融入聊天表情包。当超市还在比拼货品齐全度时,便利店早已把SKU变成“社交货币印刷机”。
破局指南:
场景寄生法:在便利店设置“宿舍夜话补给站”,把泡面桶设计成狼人杀卡牌包装,附赠宿舍楼暗号贴纸;
人货场重组:培训店员成为“氛围组”,看到顾客拿起商品立刻递上自拍支架:“这款威化饼干在抖音有10种隐藏吃法,需要教学视频吗?”;
数据反哺:用便利店POS机打印的“购物小票星座运势”引流私域,扫码即可解锁“本周零食开运指南”。
迁移二:从“计划性消费”到“情绪急救包”
超市的货架分类逻辑正在失效——年轻人不会为“调味品区”“日用品区”专程跑一趟,却会为便利店冰柜上一句“失恋专属冰淇淋买一送一”深夜破防。某乳饮品牌曾推出过两款酸奶:A产品铺进超市冷柜,B产品只在便利店夜间段限时上架,包装印着“凌晨emo急救包”“乙方消气水”。结果B产品销量是A的7倍,只因店员会在顾客付款时轻声问:“需要帮您在杯身写句骂老板的暗语吗?”
操作风暴眼:
时空定位法:早餐时段推“早八续命咖啡”,附赠考研倒计时杯套;深夜档卖“失眠伴侣关东煮”,汤底加注洋甘菊茶配方;
情绪外挂:在热食区设置“心情调味台”,提供“被甲方气饱辣椒粉”“脱单成功撒糖包”等定制调料;
即时互动:用便利店电视屏滚动播放抖音实时弹幕,顾客扫码即可发送“求偶遇”信息到屏幕,买瓶水也能触发社交剧情。
某区域便利店品牌将此玩法升级:把鲜食货架改造成“人生选择题”——饭团包装印着“考研二战VS直接就业”,购买即视为投票。当月该店饭团销量暴涨300%,只因大学生们自发在抖音发起“用饭团预测人生”挑战。

迁移三:从“单向货架”到“内容感应器”
传统商超的动线设计正在被Z世代破解:他们进店先搜抖音“XX超市隐藏菜单”,货架上的椰奶要搭配三排货架外的茶包才被称作“抖音298万点赞的神仙喝法”。快消品与年轻人的对话方式,早已从“卖点灌输”变成“内容共创”。
实战模型:
货架弹幕术:在便利店设置“云货架”,扫描商品二维码即可看到抖音真实用户测评视频,其中一条“宿舍限电也能做的爆浆芝士棒”让某冷冻食品销量一周翻8倍;
反向种草:把产品试用装做成“盲盒答题包”,只有拍抖音@品牌方解锁正确答案,才能获得第二件半价券;
地理围栏:当抖音监测到用户连续三天刷到“宿舍美食”视频,自动推送附近便利店促销信息:“您关注的芝士年糕正在50米内第二排货架发热”。
某速食品牌借此玩出高阶操作:在高校周边便利店发起“泡面美术馆”活动,货架上每种口味搭配不同料包组合,消费者需参照抖音教程调配“梵高星空汤”“莫奈睡莲面”。活动期间单品日均销量突破2000盒,95%购买者会主动拍摄定制吃法视频。
写在最后
当超市还在用扩音器循环“特价促销”时,便利店已进化为Z世代的“实体弹幕墙”——这里每个商品都是待开发的短视频脚本,每次扫码支付都是私域引流入口,连关东煮的热气都在配合年轻人拍摄“氛围感神器”。
快消品与年轻一代的对话,从来不在货架间的促销战,而在抖音的“@好友”列表里。那些在便利店冰柜前纠结选蜜桃乌龙茶还是葡萄冰椰奶的年轻人,本质上是在挑选下一条朋友圈的点赞量。
上禅总监微信
扫一扫添加

上禅品牌策划公众号
扫一扫关注
